福建周宁县玛坑杉洋林公奇轶事(散文)
2025-05-24 07:05:2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福建周宁县玛坑杉洋林公奇闻轶事(散文)

文/汤文耒

福建多山,周宁尤甚。周宁多奇人,玛坑杉洋林公尤甚。我今记其轶事,非为猎奇,实因这林公身上,颇有些古中国的影子在。

林公本名林德水,因其祖上在杉洋种杉树发了家,故人称"杉洋林"。这杉洋林家的来历,说来也奇。相传明末清初时,其先祖自江西逃难至此,见四面环山,中间一片洼地,长着些不成材的杉树,便安顿下来。那逃难的老祖宗是个读书人,随身带着几本残破的《诗经》《楚辞》,白日里开荒种地,夜里便教子孙认字。后来子孙繁衍,竟成了当地一大姓。

林公生得五短身材,面如重枣,一双眼睛却亮得出奇。幼时家贫,常随父亲上山砍柴。一日在深山见一白狐受伤,林公以衣裹之,抱回家中调养。白狐伤愈后,每夜必来,蹲在林公床头,竟开口说人话,教他认字读书。此事村人皆知,但无人说破——福建山中,此类异事本多,不足为奇。

林公年轻时曾中过秀才,后因家道中落,未能继续科举。便在乡间设馆授徒,兼以看风水、择吉日为生。他看风水与众不同,不执罗盘,不念口诀,只在山前站定,闭目片刻,便知龙脉走向。有人问他缘故,他笑道:"地气通人气,人心静了,地脉自然显现。"此话虽玄,但经他指点的人家,确是多出读书种子,故声名远播。

杉洋村有古庙一座,供的是齐天大圣。这庙来历颇奇:相传百年前,村中瘟疫横行,死人无数。一夜雷雨交加,次日村民见庙前石香炉中插着一根铁棒,棒上刻"齐天"二字。众人悟是大圣显灵,遂建庙供奉,瘟疫果止。林公对此庙情有独钟,常去打扫。他说:"大圣虽顽劣,却是真性情。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神佛强多了。"

林公好酒,尤爱本地土酿的"地瓜烧"。每饮必醉,醉后常作歌吟诗。其诗俚俗,却别有风味。记得一首道:"山高皇帝远,水浅王八多。我自饮我酒,谁管得着我?"村中孩童多能背诵。有县里来的学究听了,斥为"粗鄙",林公笑道:"诗三百,大半是民歌。孔子删诗,留《关雎》《葛覃》,不删《硕鼠》《伐檀》,是何道理?"学究语塞。

杉洋村有"喊山"之俗。每年立春,村中男子齐集山顶,向着四野大声呼喊,声震山谷。据说这样能唤醒冬眠的地气,保佑一年风调雨顺。林公对此俗极为看重,年至七十仍坚持上山。他说:"人活一口气,山活一声喊。不喊,山就死了。"这话听着玄乎,但杉洋村确乎年年丰收,比周边村落强得多。

林公看风水出名后,县城里的大户人家常来请。他有个规矩:穷人不取分文,富人必索高价。有人问他缘故,他说:"穷人求的是活命,富人图的是贪心。活命钱不能要,贪心钱不可不要。"一次,县太爷请他看祖坟,他索银百两。县太爷嫌贵,他说:"大人祖坟风水太好,恐折子孙福分。我取百两,是为大人消灾。"县太爷大喜,如数付给。事后有人问真伪,林公笑道:"他祖坟风水确实好,但子孙不修德,再好的风水也保不住。我取他百两银子,他心疼,反倒能记着积德。"

杉洋村后有古杉一株,三人合抱粗细,传为林公先祖手植。此树有灵,村中凡有大事,必先告知古杉。林公每晨必去树下静坐片刻。他说:"树活得比人长,见得比人多。听树说话,比读书明白。"文革时,红卫兵要来砍树破四旧,全村老少围坐树下。林公当时已八十高龄,白发苍苍,端坐树前,道:"要砍树,先砍我。"红卫兵终究没敢动手。此事后来传为佳话。

林公晚年好静,常在门前晒太阳。有客来访,他便指着门前溪水道:"看这水,流了千年,还是这么清。人活一世,能像水一样清白,就够了。"客人若是有心,便能听出其中深意;若是无心,只当老人絮叨。他九十大寿时,全村人凑钱办酒。他饮了三杯,忽然站起,朗声道:"我林德水,一生无愧天地,今日当着乡亲面,可以死了。"言罢大笑三声,竟真的无疾而终。村人将他葬在那株古杉下,碑文只有四字:"杉洋林公"。

林公死后,那株古杉愈发茂盛。村中孩童常在树下玩耍,时有白狐出没,见人不惊。村人说那是林公魂魄所化,也有人说是当年那只白狐来报恩。真伪难辨,但杉洋村的风俗却因此更古朴了——不欺孤寡,不虐生灵,成了方圆百里闻名的仁义之村。

林公一生,看似平淡,细究却奇。他不求闻达,不慕荣利,却活得通透明白。他那些看似疯癫的言行,细细品味,竟暗合天道。福建多山,山多奇人。林公这样的奇人,怕是越来越少了。我常想,中国文化最精妙处,不在庙堂之高,而在乡野之间。如林公者,虽无著述传世,但其人其行,便是最好的文章。

杉洋村至今保留着"喊山"旧俗。每年立春,村民仍聚山顶,向着四野呼喊。那喊声穿过山谷,回荡不息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秘密。林公虽死,其魂长存。中国文化之根,或许就深扎在这样的山村之中,由这样的奇人守护着,历尽沧桑而不改其本色。

补记:此文草成后,我专程去了一趟杉洋村。古杉犹在,更加葱郁。树下有石凳一张,村人说那是林公常坐的地方。我在石凳上小坐片刻,忽见一白狐从树后闪过,转眼无踪。村中老人笑道:"林公知道有人记着他,高兴呢。"我默然,临行前在树下洒了一杯地瓜烧。酒渗入土,仿佛听见林公在笑:"好酒!好酒!"

杉洋村,流传着许多关于林公的奇闻轶事。林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他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,成为了杉洋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林公的智慧、勇敢与善良,还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
林公与“鬼市”


杉洋村往东三十里,有一处山坳,名叫“鬼市坳”。这里地势偏僻,四周群山环抱,森林茂密。相传每逢月晦之夜,山雾弥漫,整个山坳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。在这朦胧的雾气中,隐约可见人影绰绰,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,却不见灯火。村人皆言,此乃阴间鬼市,活人不可近,否则魂魄会被勾走。


林公年轻时,性格豪爽,天不怕地不怕,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传说向来不信邪。他觉得,世间万物皆有其理,哪有那么多怪力乱神之事。某夜,月色黯淡,山风阵阵,林公独自一人前往鬼市坳,决定一探究竟。他沿着蜿蜒的山路,小心翼翼地前行,心中既好奇又兴奋。


到达坳口后,林公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蹲下来观望。果然,没过多久,雾气中便影影绰绰地出现了许多人影。有的人摆着摊位,上面放着布匹、米粮等货物;还有的人在售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,甚至有人叫卖“长生不老药”。林公壮着胆子,慢慢地走近。他看到一位老者在卖茶,那茶香扑鼻而来,让人口舌生津。林公走到老者面前,说道:“老人家,能否讨碗茶喝?”老者抬起头,看了林公一眼,笑道:“活人饮不得阴间茶。”林公却不以为然,说道:“茶不分阴阳,渴了就喝。”说罢,他端起一碗茶,一饮而尽。


那茶入喉后,一阵清香在口中散开,林公只觉得浑身舒畅。老者见林公如此,也只是微笑不语。林公与老者交谈了几句,发现老者谈吐不凡,对世间之事颇有见解。林公心中疑惑,如此有见识之人,为何会出现在这所谓的“鬼市”呢?


次日清晨,林公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村里。村人见他归来,大惊失色。他们纷纷围上来,询问林公在鬼市坳的遭遇。林公笑着将昨晚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大家,并说:“哪有什么鬼市?不过是早年逃荒的商贩,夜里偷偷交易,怕官府征税,才装神弄鬼。”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,林公还带人去坳里寻找证据。他们在坳里仔细搜寻,最终挖出了几枚铜钱、破碗等物。这些物品的出现,证实了林公的猜测。自此,“鬼市”之说渐渐消失,山坳也逐渐成了村民赶集的场所。每到赶集之日,山坳里热闹非凡,村民们在这里交易着各种物品,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。


林公与“龙潭求雨”


杉洋村北有一深潭,名唤“龙潭”。潭水幽深,清澈见底,周围绿树成荫,环境清幽。传说有龙潜居于此,每逢大旱,村民便请道士做法,向龙求雨。他们怀着虔诚的心情,摆上丰盛的祭品,祈求龙王能够降雨,拯救干涸的庄稼和受灾的百姓。


然而,林公却从不参与这些求雨活动。他认为,龙若有灵,早该降雨;若无灵,求也无用。他更相信,人定胜天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
某年,杉洋村遭遇了罕见的大旱。烈日炎炎,持续的高温使得土地干裂,庄稼大片大片地枯死。村民们望着干涸的田地,心急如焚,他们再次想到了向龙求雨。于是,他们请来了道士,在龙潭边设坛做法,祈求龙王降雨。然而,几天过去了,天空依然万里无云,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。


村民们无奈之下,只好来求林公。林公看着焦急的村民,沉吟片刻,说道:“我有一法,不拜龙,不求神,但需全村人齐心。”村民们听后,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林公的安排。林公让每家每户拿出半碗米,倒入潭中,再取潭水浇田。村民们虽然心中不解,但还是按照林公的吩咐去做了。他们排着队,将米倒入潭中,然后用桶装满潭水,挑到田地里浇灌。


林公向大家解释道:“龙若真有灵,见百姓如此虔诚,必会降雨;若无灵,米入水化泥,也能肥田。”众人听了,觉得林公说得有理,心中也多了一丝希望。


说来也奇,三天后,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电闪雷鸣。紧接着,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。雨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地,庄稼也渐渐恢复了生机。村民们欢呼雀跃,他们纷纷跑到雨中,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甘霖。大家都认为林公通神,是林公的方法感动了上天,才降下了这场及时雨。然而,林公却摇头说道:“天要下雨,自有其理,与龙何干?”在林公看来,这只是自然规律的作用,并非龙王的恩赐。


林公与“狐仙嫁女”


杉洋村后山多狐,这些狐狸在山林中出没,或嬉戏玩耍,或觅食为生。村人对狐狸心怀敬畏,不敢轻易捕杀,他们认为狐狸是有灵性的动物,若冒犯了它们,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。


某年冬夜,寒风凛冽,雪花纷飞。林公独坐灯下读书,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。突然,他听到门外传来女子的啜泣声。林公放下手中的书,起身开门一看,只见一位白衣女子站在门口。女子面容姣好,肌肤如雪,但神色却十分凄惶。


林公见状,心中不禁生出怜悯之情。他问道:“姑娘,这么晚了,你为何在此哭泣?”女子抬起头,看着林公,眼中满是泪水。她自称是山中狐仙之女,因不愿嫁与恶妖,逃至人间求助。她听闻林公为人善良,正直勇敢,便前来寻求庇护。


林公听后,心中有些犹豫。他深知人妖殊途,帮助狐仙之女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。但看着女子楚楚可怜的样子,他又实在不忍心拒绝。林公沉吟道:“人妖殊途,我如何帮你?”女子泣道:“只求先生收留一夜,明日自有分晓。”林公心善,最终还是让她进屋。为了避嫌,林公自己则去邻家借宿。


第二天清晨,雪停了,阳光洒在大地上,整个世界银装素裹,格外美丽。林公从邻家归来,准备询问女子的情况。然而,当他走进屋子时,却发现女子已经不见了踪影。只见桌上留着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恩情难忘,他日必报。”林公看着纸条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狐仙之女已经离开了,而这份恩情,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回报。


三年后,村中突然瘟疫横行。病魔肆虐,许多村民都染上了疾病,药石无效。看着痛苦的村民,林公心急如焚。他四处寻找治病的方法,却一无所获。


某夜,林公疲惫地躺在床上,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。在梦中,他又见到了那位狐仙之女。女子手持一株草药,对林公说道:“此草可救村民。”林公醒来后,梦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他决定按照梦中的指引,去后山寻找那株草药。


林公独自一人来到后山,在茫茫的山林中寻找着。他不顾寒冷和疲惫,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角落。终于,他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找到了那株草药。林公欣喜若狂,他小心翼翼地将草药挖出来,带回了村子。


林公按照梦中狐仙之女的指示,将草药煎汤分饮给患病的村民。奇迹发生了,村民们喝下草药后,病情逐渐好转,最终康复了。村人皆言林公医术高明,是林公救了大家的性命。林公却笑而不语,他知道,这一切都离不开狐仙之女的帮助。


林公与“古墓之谜”


杉洋村南有一古墓,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,无人知其来历。古墓周围杂草丛生,树木繁茂,给人一种阴森神秘的感觉。村中传言,墓主乃前朝将军,死后阴魂不散,常于月夜现身。这些传说让村民们对古墓充满了恐惧,平日里很少有人敢靠近。


某日,一伙盗墓贼听闻了杉洋村古墓的传说,他们觊觎墓中的宝物,便潜入了村中。这伙盗墓贼个个心怀鬼胎,他们带着工具,趁着夜色来到了古墓前。他们不顾村民的警告,开始挖掘古墓。


林公得知此事后,心急如焚。他深知古墓是先辈们留下的遗迹,里面可能藏有重要的历史文物,绝不能让盗墓贼破坏。于是,林公连夜赶去古墓。


当林公赶到时,盗墓贼已经挖开了墓室,正准备进入墓室取宝。林公大喝一声:“活人盗死人之物,不怕报应?”盗墓贼们听到林公的声音,转过头来,看到是一个老头,不禁嗤笑起来。他们说道:“老头,少多管闲事!这墓中的宝物,我们拿定了。”


林公不慌不忙,他从怀中取出一把黄豆,撒向空中,口中念念有词。霎时间,黄豆化作无数萤火,盘旋飞舞,照亮了墓前的石碑。盗墓贼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惊呆了,他们瞪大了眼睛,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
借着萤火的光亮,盗墓贼们定睛一看,碑上竟浮现出血字:“盗墓者死!”这几个血字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恐怖,仿佛是来自阴间的警告。盗墓贼们吓得魂飞魄散,他们丢下工具,转身就逃。


事后,村人问林公使了什么法术。林公笑道:“哪有什么法术?不过是月光照在苔藓上,显得字迹鲜红罢了。”原来,林公事先知道盗墓贼会来,他在白天的时候就对古墓进行了观察。他发现墓碑上的苔藓在月光的照射下,会呈现出类似血字的形状。于是,他利用这个自然现象,巧妙地吓退了盗墓贼。


林公临终箴言


林公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,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难题。他的故事在杉洋村广为流传,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传奇人物。


岁月不饶人,林公渐渐老去。他活到了九十三岁,临终前,村中老少皆来探望。他们围在林公的床边,眼中满是不舍和悲痛。有人问:“林公一生见多识广,可有什么话留给后人?”


林公缓缓睁开眼睛,看着周围的乡亲们,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关怀。他缓缓道:“人生在世,不过三件事——知天命,尽人事,顺自然。”林公的声音虽然微弱,但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。


知天命,就是要了解自然规律和人生的命运,不盲目抗争,也不消极对待。尽人事,就是要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不偷懒,不放弃。顺自然,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,不强求,不执着。这三句话,是林公一生的总结,也是他对后人的殷切期望。


言罢,林公含笑而逝。他的离去,让整个杉洋村沉浸在悲痛之中。村民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将他安葬在村后的山上。


结语


林公一生,看似平淡无奇,却处处透着智慧和光芒。他不信鬼神,却敬畏自然;不盲从旧俗,却守护传统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善良、勇敢和智慧。他的故事,像杉洋村的古杉一样,扎根于这片土地,历经风雨而不倒。


如今,杉洋村仍保留着林公的旧居。旧居门前,溪水长流,清澈见底;古杉依旧葱郁,枝叶繁茂。每当微风吹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林公的故事。


村中孩童常在树下听老人讲林公轶事,他们听得津津有味,眼中充满了对林公的敬仰和崇拜。而那些奇闻传说,也如溪水般流淌不息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。林公的精神,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杉洋村的文化之中,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林公的故事将继续流传下去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,追求美好的生活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