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生命沦为权力筹码,解构全球冲突背后的致命逻辑
2025-06-19 16:52:0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当生命沦为权力筹码:解构全球冲突背后的致命逻辑(杂文)

文/汤文来

一、文明外衣下的暴力悖论

俄乌战场的硝烟未散,中东的导弹已撕裂夜空。2025年6月,以色列与伊朗的相互空袭将平民伤亡推向舆论焦点,而俄乌前线堆积的尸骸,早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注脚。人类高呼"生命至上"的同时,却持续将百姓推入战争绞肉机——这种矛盾的根源,是霸权逻辑与零和思维在文明肌体上的恶性癌变。

从克里米亚争议到顿巴斯拉锯战,俄乌冲突被包装成"安全诉求"与"领土主权"之争。但真相是北约五轮东扩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,美国千亿美元军援使乌克兰沦为消耗战场,双方民众的血泪被"地缘战略"叙事无情掩盖。同样,伊朗与以色列从盟友到死敌的转变,表面是宗教与核问题冲突,实则是大国通过军售与制裁,将中东变为武器试验场的代理战争,平民伤亡不过是数据报表上的冰冷数字。

二、霸权逻辑下的安全谎言

所谓"国家安全",往往是权力机器的遮羞布。俄罗斯将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"去纳粹化",却让乌克兰儿童在防空洞学会辨别导弹型号;以色列以"预防性打击"为名空袭伊朗,导致德黑兰菜市场化为废墟。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,是强权将安全感建立在弱者牺牲之上的残酷现实。

冷战思维阴魂不散。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打着"民主保卫战"旗号扩张势力,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以"抵抗侵略"之名争夺地区话语权。当大国将小国当作博弈棋子,普通民众就成了可以牺牲的"代价"。俄乌冲突导致千万人流离失所,而西方政客口中的"战略耐心""持久消耗",尽显决策层的冷血算计。

三、被扼杀的和平可能

历史并非没有转机。2014年《明斯克协议》因美俄博弈沦为废纸,2025年伊斯坦布尔和谈提议因各方"绝对胜利"执念被拒。当泽连斯基坚持"寸土不让",内塔尼亚胡鼓吹"先发制人",民众的生存权早已成为政治豪赌的筹码。

更荒谬的是"武器和平论"。美国向乌克兰输送集束弹药美其名曰"防御性武器",以色列利用人工智能实施"精准打击",技术进步的狂欢背后,是军火商的暴利增长与平民的惨重伤亡。正如叙利亚阿勒颇幸存者所言:"他们送来的不是民主,是更高效的杀戮。"

四、战争机器的驱动链条

军工复合体操控:美国军工企业通过政治游说左右政策,俄乌冲突使其股价飙升40%;沙特与伊朗的教派矛盾背后,暗藏石油美元的利益博弈。

话语权垄断:西方媒体将俄乌冲突简化为"自由与专制"对立,刻意淡化顿巴斯八年冲突;以色列的"自卫叙事"掩盖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。

民粹主义利用:普京以"反纳粹"动员征兵,内塔尼亚胡借"伊朗威胁"巩固政权,政客们靠煽动仇恨维系权力,普通民众却为此付出惨痛代价。

五、破局之路:重构生存伦理

中国古训"国虽大,好战必亡"揭示深刻真理。当今世界的战争推手,不再是神话中的战神,而是精于算计的利益集团。打破战争循环需要:

破除安全幻觉:正视北约东扩与核威慑同样构成侵略;

建立责任机制:将平民伤亡纳入国际法庭反人类罪量刑标准;

重塑价值体系:践行全球安全倡议,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取代势力范围争夺。

当加沙母亲用孩子残肢拼出"WHY",当顿涅茨克老人抱着冻僵的孙儿,答案已然明晰:战争的真正祸首,是将生命异化为权力筹码的整个系统。或许只有当霸权者自己也成为战争难民时,人类才能真正领悟:"生命至上"不应是空洞口号,而是文明存续的最后底线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